• 主页 > 芝士问答
  • 改革开放40周年:复旦大学学生口述历史项目记录中国巨变与人物故事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

    回顾40年的历史,中国涌现了无数勇敢开拓创新的改革人物,产生了许多鼓舞人心、感人至深的改革故事,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壮丽奇迹。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春夏,复旦大学27个院系的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见需求、懂变化、讲责任”口述历史学生实践项目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他们采访了40多位各行业领军人物和杰出校友,对他们进行口述历史采访,记录他们的人生坎坷,经历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里我们浓缩七段......

    吉路德:从回国知青到“世博元老”

    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时间下午3时10分,在蒙特卡洛会场大厅外等候的吉·路德刚刚得知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消息,就冲出了门厅。 。当时上海已近深夜,但他迫不及待地想把那天的胜利告诉他的朋友、家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那一年,吉·路德52岁。

    如果改革开放没有让他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纪绿豆可能还是一个回乡的知青。

    1983年,季路德听从老同学的建议,尝试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最终考入管理科学系。毕业后,他登上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舞台。一次偶然的机会,1996年,他成为市外经贸委研究室的一名组员,从此开始了与世博会的缘分。

    “申办世博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件大事。世博会可以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人民可以进一步睁开眼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将向前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吉路德阐述了世博会的意义。

    彭毓文:自上而下追寻的“医学知识”探寻者

    1978年,33岁的彭聿文赶上了教育改革的春风,重回医生之路。回到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攻读解剖学硕士学位。的学习。硕士毕业后,他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当时我国第一批医学博士生,也是我国第一位解剖学博士。此后,他又出访国外,了解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他回到上海医科大学继续教书育人,成为后人医学界的“引路人”。

    1994年,彭聿文出任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后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1998年,彭玉文任上海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后,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浩柱院士曾将“如何做一名好医生”概括为六点:医德高尚、作风严谨、医术精湛、热爱教学、刻苦科研、终身学习。彭聿文对这六点表示非常认同。在他看来,这六点包含了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它们既是他对多年来苦苦追寻的医学“道”的理解和总结,也是对后人的指导。令人热切期待。

    方志熙:搭上改革开放后第一趟海外航班

    2011年,在复旦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典礼上,方志熙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说:“工作中应该选择自己喜欢、有热情的事情,能为中国科技大国建设做出贡献,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1975年,复旦正式成立计算机系,开始大规模通用分时计算机系统“753机”的研究。当时在数学系任教的方志熙成为了这个科研团队的成员。 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怀着对计算机领域的无限憧憬,他踏上了自费赴美留学的漫漫征程。

    方志熙曾任英特尔(美国)副总裁,并成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 2014年底,他成立了智翔尔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立志将自己所有的芯片设计技术、经验以及对芯片行业的理解贡献给国内物联网芯片行业,打造“中国芯片行业”。 “在物联网时代。 ”。

    作为IT业内人士,方志熙充分肯定了国内高新技术的发展,表示“发展快、紧凑、规模大”。在他看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创业公司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人互联网发展探索和努力的必然结果。 “我国IT产业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巨大发展,这种势头是前所未有的,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

    吴谷平:改革开放让我成为真正的“报人”

    1980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13年的吴谷平从工厂回到新闻界,到湖南日报社工作。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恢复高考,我们可能还在基层,从事着与专业不相符的工作。”吴谷平说。

    伴随着浦东的开发,吴谷平从湖南回到上海,担任《解放日报》夜编辑,经历了新闻业“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他开创了国际新闻评论、创办了网络版《解放日报》、创办了东方网……吴谷平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实现了“报人”的梦想。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生命规律,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生存置于群体生存之中。”正如巴金先生所说,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与时代紧密相连。对于顾平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刻回顾历史,“改革不能回头,必须继续前进”。

    杨丙辉:历经八十年的风雨,改革开放又迎来了春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今年81岁,杨丙辉今年80岁。自从61年前杨丙辉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来,他与中山医院的缘分一直延续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一切开始悄然复苏。就在巨变开始的时候,医院党委书记找到杨丙辉,希望他承担医院的一些行政工作。因此,1984年被任命为中山医院副院长。1991年,杨丙辉出任中山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起兼任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学院院长。

    优化医院管理,完善科室设置,在三级医院设立全国首个全科医学科,在上海广播电台担任业余主持人普及医学知识,杨丙辉为中山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医学知识的普及。努力。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顺应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永无止境,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更高,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中山医院的发展肯定是永无止境的。”杨丙辉说。

    蔡同:改革开放时期的复旦企业家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各类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中,拥有复旦大学化学和金融学学位的蔡同抓住机遇,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化工公司。从2003年成立到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他的公司仅用了8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精细化工百强之一。这位复旦创业先锋,是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在大众创业的时代浪潮中,蔡童有着使命感和机遇感。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地位较高的城市,理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我也想抓住它。”这个机会创造了一个从0到1的新产业,并在时代舞台上脱颖而出。”

    纵观大众创业的发展,蔡同觉得,2010年国家推出的创业板确实给了他这样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最大的鼓励和最好的资本平台。近期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到改革开放50周年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够成为中国精细化工行业最优秀的公司;到改革开放60周年之际,希望我公司能够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企业之一。 “蔡同很期待,也很努力。

    袁欣: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

    与其说自己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袁欣更愿意称自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1982年,袁欣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并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

    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搭乘高考的“班车”成为一名大学生。他也曾在做“文化人”和“商人”之间左右为难,犹豫过,但后来坚定了人文情怀,最终留在复旦教书育人。

    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搭乘高考的“班车”成为一名大学生。他也曾在做“文化人”和“商人”之间左右为难,犹豫过,但后来坚定了人文情怀,最终留在复旦教书育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uanwufeiyang.com/html/tiyuwenda/7535.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